Azar Nafisi的《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記述她在德黑蘭大學教授英語文學期間,
帶著七個女學生閱讀與討論《羅莉塔》等西方經典文學,
從讀書會討論內容,女學生的遭遇,
看回教世界的女權問題,及伊朗神權政府對文化的侵害。
沈重的氛圍,覺得自己也被層層黑紗從頭到腳緊緊裹著……
 
《我在伊朗長大》的作者Marjane Satrapi,
則是以漫畫的方式記錄成長過程,
也記錄了伊朗經歷政變、革命、神權主義當道、戰爭,驚心動魄的日子,
讓讀者跟著她流暢的筆觸、生活化的語言,更貼近伊朗。
 
Satrapi 從小在父母自由、開明的教育環境下長大,
涉獵了許多政治、哲學書籍。
不能說是反叛,而是擁有獨立思考性格的人,特別是女生,
很難見容於被神權主義箝制的社會和教育體系。
為了她的教育及安全,Satrapi 14歲時就被送到奧地利唸書,
沒有家人的陪伴,又面臨自我文化認同的衝突,她渡過了青少年時期的迷惘。
四年後,再回到伊朗,走出情緒困擾,再回到大學唸最愛的美術。
也就在這段時間,她和以為相互契合的男友結了婚,
但這段在宗教壓力和社會氣氛下決定的婚姻,
也提早曝露出兩人現實性格的差異,
在家人的支持下,Satrapi結束了婚姻,飛往法國深造。
和當年被父母送出國、害了嚴重思鄉病的小女孩不同,
25歲的Satrapi,是帶著對自己的期許再赴歐洲……
 
對於學插畫藝術,並以此為業的Satrapi來說,
漫畫是她記錄生活、傳達訊息再自然不過的方式,
她不是走細致、寫實的畫風,但是簡單的筆觸,更能感受一個說故事人的誠懇,
即使是個外國人,也能透過她的漫畫了解伊朗的歷史和政治變遷,
更因為是看漫畫而有更多的想法空間,彷彿就站在Satrapi身旁。
 
看Satrapi 的成長歷程,其實更多的感動是來自她父母的教育方式,
他們從不把Satrapi 當成小孩看,也沒有對獨生女的過多保護,
而是把Satrapi 當做獨立個體,以自由、開明、理性的態度教養她長大。
從 Satrapi當小留學生,或是她對於婚姻的決定,
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難得的充分尊重與信任。
 
Satrapi 另一部作品《慾望德黑蘭》,
則是讓曾經在《我在伊朗長大》裡出現的一些女性長輩,形象更鮮活。
透過已成伊朗文化一部分的飲茶,席間交換的八卦,
看到了脫掉黑色面紗的回教世界婦女,其實也〞三姑六婆〞的可愛,
也看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在伊朗傳統文化及宗教信仰下,
是如何走出自己不同的人生。
 
相較於《慾望德黑蘭》,我更推荐《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故事主角納瑟阿里是Satrapi 的家族長輩,也是伊朗知名的塔爾琴演奏家,
一次爭吵中,妻子摔壞了納瑟阿里珍愛的塔爾琴,
無論納瑟阿里如何尋找,沒有任何一把琴能取代已毀壞的,
心灰意冷之下,納瑟阿決意以絕食的方式結束一生,
《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就是對納瑟阿里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記錄與揣想。
在這走向人生終點的八天,有納瑟阿里對過往的回憶,
Satrapi 也穿插了納瑟阿里與親友間的情感互動,及他們日後的際遇。
就為了一把琴而決意尋死的固執,很難得到認同,
看到最後,才明白那段無法圓滿的愛情,才是納瑟阿里一生打不開的結,
琴音的不同,其實不在琴的本身,而是演奏者的心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veline Ma 的頭像
    Eveline Ma

    Eveline's World

    Eveline 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